
2021级本科生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工作通知
各系部、2021级本科生各班级:
结合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实际情况,现就2021级本科生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工作通知如下,请遵照执行:
一、答辩前须知
(一)正式答辩前,请各位同学和老师将毕业设计(论文)相关材料(任务书、开题报告、外文翻译原文、译文、初稿、二稿、三稿、查重报告)在4月15日前上传教务系统,查重报告请各位同学在校外查重网站查重通过后在系统内点击获取(每人2次免费检测机会),查重通过后方可进行答辩。
注:以下几个时间节点请注意:
答辩资格设置及答辩分组完成:2025年4月15日前。
4月18日前完成第一次答辩。
学生如未通过第一次答辩,在第二次答辩前需要学生自行对毕业设计(论文)进行AICG检测、格式检测和再次查重,检测结果与查重结果由指导老师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第二次答辩,第二次答辩在4月25日前完成;
指导教师成绩、评阅成绩、答辩成绩录入:2025年4月21日前(第二次答辩的成绩录入在2025年4月28日前);
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(一辩及二辩)结束后学生完成毕业设计(论文)修改,2025年4月28日前上传定稿PDF版(教育部毕业设计(论文)抽检要求一律使用PDF版)至系统。
各系部于4月30日前把学生答辩记录表纸质稿(答辩组长签字)、毕业设计(论文)题目修改申请表纸质稿统一收齐后交到教学办。
指导教师于2025年4月30日完成中英文标题、全过程材料(包括查重)、及定稿的核对,然后确定定稿为最终不再修改的版本后发给系部。
请各系部在5月7日前收齐定稿,由教学办统一做AICG检测和格式检测,通过的存档;未通过的由学生修改后自费检测,交通过的检测报告+指导教师签名存档。注:未通过的学生自费检测后AICG检测和格式检测仍不合格的,不予合成成绩。
毕业设计(论文)最终成绩合成:2025年5月8日前。
(二)指导情况记录:每次填写不少于50字;开题报告中的文献综述不用写摘要,不少于500字;开题报告中的指导教师意见不能简单的写同意,至少要体现两点:符合培养目标;学生做了大量准备等。
(三)所有电子表格与模板,以学院下发模板为准,不按照模版要求提交的毕业设计(论文),禁止参加答辩。毕业设计(论文)和材料中所有需要签名的地方均需电子签名(手写签名后拍照上传)。
(四)毕业设计(论文)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,请各位指导教师严把毕业设计(论文)质量,于4月15日前在教务系统内完成答辩资格设置确认(毕业设计-答辩资格设置-设置),学生上传的过程性文档和毕业设计(论文)材料齐全并经指导教师检查通过后,方可参加答辩。
(五)请毕业设计(论文)指导老师、评阅教师、答辩组长在毕业设计(论文)定稿上传后及时在教务系统中录入过程材料指导记录(评语)、成绩(5月8日前完成):毕业设计(论文)- 成绩录入- 勾选1名学生后点击“成绩录入”- 录入成绩并写上评语。
(六)原则上所有的学生均须参加第一次答辩,参加答辩的学生须妥善安排个人事务,务必按时参加答辩,确因特殊原因需延期答辩,必须在4月18日前向指导教师提交延期申请,填写《只参加第二次答辩申请表》(见附件)经指导教师签字同意后提交教学办,否则将视作无故缺席(放弃)答辩,后果自负。
(七)毕业设计(论文)系统中无毕业设计(论文)相关资料的学生视为毕业设计(论文)未通过。
二、答辩安排
2021级学生毕业设计(论文)答辩共安排2次,具体安排由系部通知
答辩形式:线下答辩(不再安排线上答辩),具体答辩分组及组长由各系部自行通知。
三、答辩流程
(一)答辩过程:答辩时要求每位同学的答辩以介绍核心内容为主,每位学生答辩的总时间原则上控制在20分钟以内,其中包括:1.学生陈述;2.软硬件验收;3.教师提问(不少于3个问题)。请各小组组长自行控制和把握具体时间。
(二)答辩后:指导老师在4月21日前(第二批答辩的在4月28日前)将答辩成绩录入系统。学生需根据答辩小组老师提出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,修改后的毕业设计(论文)经指导教师认可后在4月28日之前上传系统毕业设计(论文)定稿(PDF版)。各系部于4月30日前把学生答辩记录表纸质稿(答辩组长签字)、毕业设计(论文)题目修改申请表纸质稿统一收齐后交到教学办。
请注意:正方教务系统中的毕业设计(论文)标题与终稿标题务必一致,否则会导致论文抽检系统论文无法上传,请同学们务必将两个标题改为一致!修改路径为:毕业设计— 课题修改申请/题目修改申请 — 右上角点击“增加” — 提交 - 指导教师审核通过。注意:毕业设计(论文)题目修改申请表纸质稿交给答辩组长,答辩组长再交给系部。
四、毕业设计(论文)学术不端行为检测
检测方法:正方教务系统自带的检测程序。
(一)系统检测前:
每位学生只有两次免费检测机会,登录系统检测之前,请学生将导师认可后的毕业设计(论文)定稿先自行通过其他渠道检测。
(二)系统检测合格要求:
1.总文字复制比小于30%(去除本人已经发表的文献)才能参加毕业设计(论文)评阅和答辩。
2.检测内容范围为毕业设计(论文)全文。(上传毕业设计(论文)时,检测系统对格式正确的封面,目录,原创声明,参考文献这四类内容自动识别后忽略不做检测,除这四类内容,其他内容都做检测,包括致谢,附录等)。
3.答辩结束后,经过修改的最终提交毕业设计(论文)与检测版本基本保持一致,若改动太多,需重修检测。
五、其他未尽事宜,以学校和学院通知为准。
信息工程学院
2025年4月14日